举措:因地制宜设置交通隔离栏,改造或建设生态隔离设施。按照规范标准,全面排查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和监控,优化调整不合理设施,更新维护老旧设施,交通设施架空电线进行改造下地,配电箱进行优化、美化和隐藏。合理归并部分道路开口,对部分交叉路口进行重新渠化,提高通行效率。
停车设施整治
目标:以停车泊位、停车场为载体,全面实施停车设施整治,开展停车管理示范点创建,实现停车管理有序规范。计划整治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路内停车泊位及路外停车场。
举措:结合公园绿地、人防等地下空间开发,积极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优化设置路内停车和临时停车泊位。改造或增设停车引导、收费等设施,清理违规占道停车,严防机动车侵入人行道。推进道路停车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深度对接“我的南京”APP,方便市民自助停车、缴费。制定停车设施维护、保洁、收费、引导等管理和服务标准,加强培训监管,提高停车管理水平。
梳理改善交通堵点
目标:以拥堵较为严重的区间通道、路段与节点为载体,运用完善路网、改造道路、改善节点、优化交通组织管理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改善交通拥堵状况。计划整治改造拥堵路段20条、拥堵节点17个。续建纬七路东进二期工程,以缓解中山东路、中山门节点和卡子门至双桥门立交堵点;大明路沿线将进行节点改造以缓解大明路堵点;建成红山南路东延一期,以缓解玄武大道堵点;将建长江路过街通道,以缓解中山路、长江路堵点。
举措:完善拥堵节点周边路网建设,打通和扩容主城内部支路网,畅通微循环,改善主要通道交通压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快速公交走廊,增加公交专用道,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完善公交场站,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提升主城一批道路步行系统,完善一批道路非机动车通勤系统,完善行人过街设施,保障行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性、舒适性。完善高、快速路信息发布系统、智能诱导系统。
建设工地整治
目标:以全市建设工地为主体,全面推进绿色施工,严格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提升建设工地形象,加大工地创优评优力度,打造优质精品工程。计划整治全市域各类建设工地。
举措:开展工地围挡整治,整治围挡材质、色彩、图案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广告过多及不整洁、不连续封闭等现象。开展土方开挖及建筑垃圾清运整治,整治工地裸露土方未覆盖、冲洗设施不到位、保洁制度不落实现象。开展工地生活区环境整治,整治工地食堂、厕所、宿舍等生活区脏、乱、差现象。开展“五小工地”整治,严格实行“谁审批、谁监管”,落实供电、供水、供气、弱电、交通“五小工地”的围挡、覆盖、冲洗保洁等规范管理。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目标:以“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为原则,市区加大投入力度,构建现代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计划整治主城六区道路和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新增厨余及餐厨垃圾处理能力1200吨/日、生活垃圾转运能力2000吨/日、垃圾焚烧能力2500吨/日。
举措:推进环卫设施改造建设。取缔主城区吊斗式中转站,对有条件的中转站进行分类转运;分类改造小型转运站、路边垃圾收集转运箱、小型垃圾筒,因地制宜设点,完善冲洗装置,加强日常保洁;标准化改造、新建公共厕所;全面实施垃圾收运密闭化、机械化。加快重点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江南焚烧厂二期、高淳焚烧厂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城东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和人群,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单位和个人进行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投放。
明城墙沿线环境整治
目标:以明城墙两侧15米(重要节点50米)保护范围为重点,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明城墙两侧绿色景观廊道和慢行系统,构建明城墙风光带。计划整治明城墙集庆门北侧、中山门北侧、光华门遗址、龙脖子段等重要节点周边环境。
举措:实施城墙两侧15米保护范围整治。按照《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建设生态绿环和慢行绿道系统。实施城墙重要节点50米保护范围整治。对城墙通济门、光华门遗址等重要节点进行深入设计和环境整治,打造景观亮点。继续推进城墙本体维修和开放。按照文物修复程序和基本原则,对龙脖子段等城墙本体进行清理、维修和保护,消除安全隐患,逐步实现城墙本体及两侧全面开放。
排水达标区创建
目标:落实水污染防治要求,实施污水系统厂网一体化建设,建设约74公里主次干管;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标本兼治,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约35平方公里,进行排水达标区创建;完成29条河道岸线环境整治;实施城东、内秦淮河、北十里长沟等流域引水补源。
举措:建设污水处理厂。按照城镇污水处理规划,围绕“十三五”水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按照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扩建重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对“十二五”期间新扩建万吨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达标建设。建设污水主次干管。按照功能匹配、厂网一体的要求,推进主城城北、江心洲、铁北、城东等污水收集系统及郊区街镇污水收集系统配套管网建设;对既有管道清疏检查,改造混接、错接节点。结合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整治,加快实施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巩固已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区域成果,按照流域上下游关系,推进主城区继续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实施河道岸线环境整治。通过根据河道保护蓝线,通过“统、拆、通、绿、配、集、管”七大措施,实施河道岸线全方位、立体式整治,建设河道沿岸景观,打通沿河绿道,打造生态宜人城市滨水空间。以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河水、供水厂改造供水为水源,敷设河道引水管,通过闸站调度,打通水系,改善并长久保持河道水质。主城敷设引水管对城东、内秦淮河、北十里长沟等流域进行补水。郊区结合污水厂尾水利用项目和自身水系情况,实施引水管建设。
此外,往后三年中,我市还将实施水环境整治、市容市貌整治、大气环境整治,为市民打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城靓的宜居环境。
推荐阅读: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