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停靠港口的邮轮对港口和长江的污染,实现“绿色港口”建设目标,邮轮经济自身也在升级换代。《经济日报》记者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内注意到,紧靠邮轮的岸边有一组巨大的集装箱式白色设备,据王友农介绍,这是港口正在推进的岸基供电项目,项目建成应用后,将实现停靠港口的邮轮污染零排放,进而实现打造服务低碳经济和生态环保的绿色样板港的目标。
3月末4月初,正是樱花烂漫开放之际。每逢周末,位于宝山区的顾村公园里总是人头攒动,有超过10万的市民和游客来此赏樱游玩。此时,顾村公园内1.2万余株樱花迎风开放,形成粉色的花海,市民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聊天、拍照,尽享欢乐。
为切实增强市民的生态获得感,宝山区近年来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从绿地、空气、河道、污水等方面,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去年,宝山区实施了顾村公园二期等绿化工程,新建各类绿地152.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平方米,全区绿化面积达到5182公顷;积极强化水环境整治,去年骨干河道整治率达78%,城镇污水纳管率达90%;全面推进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提前完成污染总量减排指标及国家重点减排项目。未来,宝山区将增加地区级大型公共绿地,加大重工业区转型中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力度,提高绿视率和百姓绿化感受度。
为保证一江碧水顺利汇入大海,未来五年,宝山区将着重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地保护,全面关停清拆水源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加快推进河网水系综合治理,改善区内河道水质,提升河道生态功能;至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整治10公里,骨干河道疏浚55公里,完成生态修复与景观河道建设25公里;全面消除重污染河道,主要镇级以上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主要镇级以上河道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60%……
紧邻长江入海口的宝山区,在保护发展理念引导下,将航向更广阔的海洋……
崇明县:牺牲暂时利益 咬住生态目标
到东滩观鸟、用风能发电、举办环岛国际自行车赛事……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上海崇明已经成为上海的“天然氧吧”、长三角的宜居城市。
崇明,位于长江口,面向太平洋,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和丰富自然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崇明就已经开始逐步探索生态发展的路径。2006年11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为崇明绘就了一幅世界级生态岛的美好蓝图。10年来,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意义、贡献和成效已经在公众中逐步形成共识,也为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如今,崇明正式提出“生态+”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
“崇明生态岛建设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咬住目标不动摇。”这是崇明自上而下形成的共识。
在自然生态方面,崇明通过湿地保护、监测、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西滩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模式实践区”和“东滩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示范区”,为国内外湿地保育和修复提供了借鉴;崇明还通过开发岛屿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建成了崇明岛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推进了崇明生态环境预警监控体系的完善。
在人居生态方面,崇明集成建筑节能、资源循环、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实现了崇明陈家镇生态示范楼综合节能75%、资源循环利用60%、可再生能利用50%,形成了岛屿生态建筑的适宜技术体系;此外,崇明还通过低成本民居改造、节能集成技术、生态河道技术以及生态鱼塘与种养技术的应用,打造了崇明生态瀛东村。
在产业生态方面,“拒污”动真格,凡是产业导向、能耗水平和环境评价不符合生态岛建设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近几年,崇明为保护生态环境将几十亿投资项目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崇明近年来还相继关停了近200家不符合生态岛产业定位的企业。另一方面,崇明以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为基础,建成了适于崇明农田环境的土壤修复、病虫害防治,稻田养虾、稻田养蟹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并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建立了低碳、低成本、低养护、高效益的生态林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生态岛建设的过程中,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崇明,已经成为上海今后发展的战略要地。“崇明生态岛建设为上海新世纪发展预留了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战略空间。”业内专家认为,10年来,崇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尤其是沪崇苏大通道开通后,凭借其区位优势抓住新的机遇,发展更为迅速。如今,崇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自然资本不断增值,越来越凸显出它的战略地位。